卜庆中,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临沂市书法家协会副主席。曾就读于中国艺术研究院中国书法院、中国国家画院沈鹏书法课题班。书法作品主要入选获奖:中国书协首届全国“三名工程”(名篇、名家、名作)五十家,“羲之杯”全国书法大奖赛特等奖,全国首届行书大展一等奖,全国第九届书法篆刻展三等奖,“三晋杯”全国首届公务员书法大展二等奖,全国书法艺术大赛“冼夫人奖”二等奖,“高恒杯”全国书法艺术大展铜奖,第二届中国书法兰亭奖,第八届国际书法交流大展,山东省第五届书法篆刻展一等...[更多]

卜 庆中 创 作 笔 谈

发表时间:2014/10/20  来源:卜庆中书法网

光阴荏苒,在不知不觉中已经学书三十年余载。从我当初涉猎诸体的青年时代,到如今思索字中哲理真谛的天命之年,时间给了我最好的磨练、积淀和艺术上的馈赠。我的作品此次有幸入选中国书协首届全国“三名工程”,这对我既是一种肯定,也是一次人生道路上宝贵的交流学习机会,当珍视之。
我的学书创作经历想必同众多的书法爱好者一样,无不是经历了废纸三千、尽染池墨、困惑迷茫、以至到“豁然开朗”——这样一个过程。
说来也许没有什么新奇,我学书初期是从欧、颜入手,经过一个时段后,开始学习二王。然后又由二王转苏、米,再后对摩崖刻石、墓志涉猎较多。历史上有“集古字”这种写字经验,我也算是有了这样一个特殊的时期。让我倍感欣慰的是,集古字的苦练过程之后,我又得益于名家的指点。所谓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通过名师的指点和自身感悟,我把学习方向定在了具有北魏风格的行草书上。赵之谦是一个将北魏书风带入行书书体的成功者。他有感于包世臣《艺舟双楫》中的书学方法,从颜体转魏体,并以此种书风撰写文稿书信,最终成为清代魏体书风的集大成者。历来受赵体影响的代不乏人,我试图将赵体行草中的那种刚毅不屈和雄浑奇崛与晋人的尚韵柔美的书风进行揉合,碑帖结合的创作手法给我提供了一种细腻贴切的表达途径,在苦练技法的同时,我对书法的领悟也提升到一个新的境地。
在悉心研习创作之余,我从未放弃对书法理论的学习,不论是历代重要书家的书法论著还是当今某些大家的创作经验,都成为我书法创作中指点迷津的重要依托,随着自身的书法素养的逐渐提升,我对书法也有了更为深入系统的体会和领悟。之后在理论与实践的交互促进中,书法创作有了新的提升,先后在展览中取得过一点成绩。不过随着眼界与技艺的提高,对书法的研习创作也有了越来越多的困惑和思索。
我觉得,书法不仅仅是一种符号,一种情感的表达,而更应该是富有生命力、极具表达力和创造力的一种实体的存在。在我们的人文课题中,还有许多表达形式,文学的、哲学的、宗教的、以及艺术中的绘画、戏曲等,虽然我对这些表达形式也有敬重之心,但是,真正让我下大工夫实践的无如书法这一种。有时候觉得它在静静地存在着时,也和你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书法艺术之所以绵延数千年、充满活力生生不息,皆是因为它内在不可推卸的重要使命,即担负着对人生、自然,乃至宇宙层面上的细腻深入的表达。过去说书法通道,书道入微,这些在我看来,也绝不是空话。所以,如何通过自身书法技艺和学识修养,更好地实现完成书法蕴含的使命,成为我在未来岁月中的努力方向。
我之学书,一直以来坚持追求更深的领悟和独具特色的表达。当然我也不会因偏爱而使自己定格在某家某体上,而是转益多师,取人之长补己之短。书法于我亦师亦友,从来都是我生命中的重要的组成部分,如何把书法同自然、个体生命有机地结合,并升华到心灵与最高的“虚无”境界的完美融合,这应该是我毕生的追求。
心中有此体会与志向,更加激发了我学书的内在动力。之后,我又重新回到基础,回到传统中的经典。当以一颗虔诚之心、一种新的感悟去体会研读的时候,书法带给我的不再仅仅是形式上的满足,而更多的是一种精神上的通透,以及纯任自然式的豁达。这时候的书法创作也愈加轻松随性和怡然自得,有时候兴致来临,提笔书写,总是能找到和精神上的某种契合点。飘然若仙、虚无忘我的境地常常让我真切细腻地体悟到书法艺术的博大精深和独特魅力。
如此继续坚持,便至今日,书法于我已经成了难以割舍的人生至交。我自知走过一段创作之路后,所有的努力和坚持都是有意义的,现在的我仍旧处于一个学习、充实、丰富的新路口,未来需要我探寻思考和磨练的地方还有很多。此生能与书法结缘一直是我感到最幸运的事情,生为写字,乐为写字,存在即写字,如此人生,有甚遗憾!
创作笔谈

我们当代的书法创作取自渊源的传统,自然也离不开传统诗篇典籍的熏陶渐染,自觉在创作中感受诗篇的美感和思想,并通过自己独特的人生经历借书法形式抒发出来,也许是我们每一位书法创作者所遵循的准则。
此次入选“三名工程”,中国书协所拟定的创作内容:一是李密的《陈情表》,二是陈毅的《青松》,三是范石湖《夏日田园杂兴》。三篇皆为情感和韵味完美结合的优秀名篇精品。在选择题材进行创作时,凭借自己以往的创作经验和情感取向,我直接选择了字数较多的范石湖《夏日田园杂兴》十二绝,并以自己擅长行草书体予以表现。在正式进行创作之前,我着重做了以下准备工作。
其一,做好创作前的案头资料准备
我手头藏有民国二十六年六月初版的万有文库《石湖居士诗上下集》(王云五主编)。我个人认为此种版本比现行印刷版本的优长是,繁体竖排,印刷精良,易于激发与古人的亲近感,对创作中情感的宣泄大为有益。在选定诗集版本后,我开始确定具体写作的相关格式。首先是创作形式和宣纸的尺寸:《夏日田园杂兴》全诗十二绝共336字,最适宜用四条屏、每条三行的形式进行创作。同时,为使纸的尺寸与字的大小比例基本协调,我仔细制定了宣纸的尺寸大小,即高260cm,宽48cm。第二是决定纸张的色彩。色彩于书法的表现有很重要的作用,恰当的颜色可以使艺术的表达趋于细腻灵动,富有张力,最大程度地渲染推进创作情绪。针对此篇诗歌清新淡雅的风格,我选用了纯白生宣作为底色,来阐述此篇中恬淡的气氛和我内心淡泊的心绪。第三就是仔细校对字句,确定标准写法。最后则是基本材料和环境的选定,云头艳墨汁和兼毫笔。窗明几净,且有古琴曲绕室,在心思沉静下来后开始创作。
其二,借景生情,取法乎上
韩方明曾在《授笔要说》中说:“欲书,当先看所书一纸之中,是何词句,言语多少及纸色目,相称以何等书,令与书体相合,或真、或行、或章,与纸相当。”大致说来,我的创作还是以表现对传统的理解为主,过去,我也有过读范石湖的田园诗的经验,现在再次重温更加感受到人与自然的心性相通,仿佛嗅到泥土的芬芳和生命的质朴。每一首诗就是一幅极具美感的画作,里面充盈着真性、灵感以及生命与“存在”的和谐。例如第一首,“梅子金黄杏子肥,麦花雪白菜花稀。日长篱落无人过,唯有晴蜓蛱蝶飞。”诗中用这种带有“意象”的色彩,为我们描绘出了夏季南方农村景物的特点。尤其是第三句,像是侧影效果:初夏农事正忙,农民早出晚归,所以白天很少见到人。到最后一句“唯有蜻蜓蛱蝶飞”,又把侧影效果作了烘托,村中的幽静,静中有动,显得更静。可惜的是,现代人的都市生活往往与这种世外桃源般的画面有些距离,所以,书法创作还须驰想象于天地之间,最大程度地感悟诗篇描述在内容和形式上的美感。古人拥有自己对人生独特的体验和思考,虽然我们现在说书法创作与内容无关,但当我们真正感受到大自然的发展变化或是深入这些美丽生动的诗句中时,再辅之以自己的情感体验和人生经历,以此进行创作,也许会思接千载,视通万里,有佳作出现。
在创作中,由于幅式较大,字数较多,为使艺术效果与文字内容达到和谐统一,必须对诗篇有一个高屋建瓴的构架和细微处的合理把握。我特别注重对字体的大小、空间章法的布局安排、字距的疏密错落,以及点线的轻重缓急等方面进行处理。俯仰顾盼、虚实照应、诗境情节、任由畅想、谋篇布局、一任自然。如此成篇三次,审择其一。
历年来,在书法这条道路上独自品味着各种酸甜苦涩,探寻抒发着自己的一些情感和感悟。任何艺术创作都离不开独特天赋、学识修养、以及勤奋习练这些方面的条件和给养,我自知走过一段创作道路后,所有的努力和坚持都是有意义的,现在的我仍旧处于一个学习补充的新路口,未来需要我探寻思考和磨练的地方还有很多。尽管自己对此次创作不很满意,但也算作人生的一次历练,一次与优秀名篇的对话与交流。    (卜庆中)

三名工程访谈
2014-07-09 13:40:15
卜庆中
1963 年生,山东临沂人。
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山东省书法家协会创作委员、
临沂市书法家协会副主席。

时间:2013年7月
地点:山东省济南市

记者:您是一个什么样性情的人?
卜庆中:我是一个性格比较内向,不喜欢张扬,大多时间安静思考的人。同时也是一个追求完美的人。
记者:我们知道您在学习书法的过程中非常刻苦,您是如何取得今天的成绩的?
卜庆中:我自少年时代受父亲的引导指教就喜欢上书法。不过那时偏居农村,无法与外界接触,没有什么字帖可临,也没有明师指导,只是胡涂乱摸而已。我真正的学书经历是在参加工作后,上世纪八十年代后,我先后得到蒋维崧、魏启后、沈鹏等诸先生的指导。后又参加了中国书协培训中心以及中国艺术研究院、中国国家画院沈鹏课题班学习。虽然艺术需要天赋,但天赋需要勤奋来补给。追求艺术需要执着并耐得住寂寞,用毕生的人生经验和学识情感来参悟书法。经历越丰富,体会也会越深刻。所有这些道理听来算是老生常谈,但是也确实是我学书生涯中最真切的体验。
记者:您最擅长行草书,您的学习路径是什么?
卜庆中:我学书最初从唐楷入手,而后对篆、隶、墓志、摩崖石刻等均有涉猎。我个人认为行草书的气韵畅达,灵活多变,在抒情达意等方面最能体现书法艺术的至高境界。通过自身感悟和情感取向,我从中找到与自己心灵的契合点,所以我把大部分精力用在了行草书的创作上。
记者:大家说在您的行草里看到了碑的影子,您是把碑融到了您的行草里面是吧?
卜庆中:是的,最使我感到庆幸的是在我们山东有北魏、北齐时期的众多摩崖刻石。像郑道昭的云峰、天柱山刻石,泰山经石峪、四山、组莱山、水牛山等摩崖刻石。我曾数次登临细心揣摩,感悟创作灵感,力求将碑的雄强与帖的阴柔进行揉和融入到行草书创作中。
记者:您希望自己书法的风格最后达到一种什么样的高度和境界?
卜庆中:每个人都有自己理解的高度和境界,至于能够达到多么高的境界要取决于个人的识见与修为,这种境界需要在持续不断的继承创新中去突破完善,转益多师,不主故常,也许就是我要追求的高度和境界。
记者:我们知道您特别善于观察事物,就是观察的特别细致,跟我们讲讲您是怎么做的?跟书法有什么关系?
卜庆中:我觉得世间有许多事业往往会带给你所从事的专业以有益的启示。这不光是古人的经验,对我个人而言也是一样的。例如,我是特别爱好观赏拳击比赛。拳击中的直拳、摆拳、勾拳以及左挡右摆等动作,就如同书法中点线的穿插要左顾右盼,虚实相生。出拳的节奏控制,时疾时缓,如行笔要有收有放,灵活多变。拳法与步法的配合,则如同章法的谋篇布局需体势奇崛而气韵畅达。这里拳击的取胜还要把握时机,出奇制胜。取胜不仅仅是靠胆量,还要靠方法智慧等等。它最终体现的是一种精神境界。另外我还特别喜欢在农忙时节到乡土田野体味农民的劳动场景,去品读他们精神世界,观察农民收割播种时熟练动作的巧妙运用而引发联想,从而激发创作。
记者:你觉得书法跟生活当中的方方面面都有关系?
卜庆中:都是相通的。
记者:您说书法它不止是说是一个二类空间存在的,不止是在黑白红,在一张纸上呈现出来的。您觉得它是一个实体,它实实在在存在的,而且是有生命的。给我们讲讲为什么?
卜庆中:书法首先是一种抽象的存在,外在形式体现唯美的艺术符号,表现在纸上为人们欣赏。在想象和意境的三维空间里面,书法的存在因为和书写者的情感经历感悟联系在一起,此时的书法便成为一种虚境中的实体,一种充满生机活力的存在。此时再看书法,必是“花非花、雾非雾、书法亦非书法”的感觉,其实这样强调就是希望自己能够不拘泥于书法简单的线条组合排列中,而能够用更深厚的情感去体验表达它。
记者:您是我采访中第一个把书法称为自己的好朋友的,你觉得书法是您的好朋友也是您的老师,亦师亦友?
卜庆中:对,书法于我最初起于爱好,现在已经成为集专业和爱好为一体,难舍难分,可以说是生命中最重要的一个部分了。它有时甚至比家庭、生活都重要,研习书法能够让我完全释放自己、探索丰富自己的精神层面。我受益于书法,感恩书法。
记者:您在自己的书写风格上,会一直坚持下去还会求常变常新呢?
卜庆中:风格的形成是一个自然而然,水到渠成的过程。我认为一定要坚持自己的观点,不刻意求新求变,更不可人云亦云。要发挥自己的优势,善始善终。当然我也会在自己接受的范围内不断汲取各种养料,让自己的面貌愈加成熟。
记者:您对自己的作品还有想法,什么样的想法,能告诉我们吗?
卜庆中:想法有很多,怎样更好地学习古人,解读经典,加强字外功修炼,探索书法艺术的各种可能性,如何尽善尽美,使自己的书法之路走得更高更远。
记者:您觉得一个人,特别是一个书家到了什么程度能够算成熟?是在什么样的年龄上才有这样的一些成熟和大气?包括这样一个可以传下去的作品?
卜庆中:这个问题因人而异,我坚信功力。历史上的大家,他们大都在四五十岁,甚至还早的形成了自己的风格面貌,留下了传世作品,成为了现在的经典,靠的就是功力。而我们现代人所下的功夫没法和古人比。所以,成熟的作品不能以年龄来界定。
记者:关于当今书法的走向问题,您的看法?
卜庆中:我感觉现代人应该在尚情这方面多下工夫,尚情需要以生活为源泉,就是作品里要有内涵,要有感情的注入,要有东西可品。形式是一个表面的东西,你做的再好里面缺少内容,就是一个空的。我感觉“情”是一个不可或缺的,不管什么事物、什么艺术,它必须有感情,感情是作品的灵魂,有了灵魂就有了生命,这样的作品就能打动人,被人欣赏和接受。这是我自己的感受。
记者:那您的书法里面我相信也是非常注重感情的这种表达。
卜庆中:它是自然存在的,有自己的感情在里面。这种感情要从生活中感悟所得。
记者:您有斋号吗?叫什么?
卜庆中:叫贯之堂。
记者:为什么起这个名字呢?
卜庆中:是取自《论语》里边的“吾道一以贯之”,意即做事要善始善终,以此自勉。
记者:您平常的爱好都有哪些?
卜庆中:书法以外的爱好有两个是运动型的,一个是拳击,以上说过,从拳击里面感受一些书法用笔。另外一个就是京戏里面的一些武打场面,一些舞蹈的动作,它们看似不同,实则相通,虚实照应,刚柔相济,这些动作对我而言都有启发意义。
记者:您希望在书法里面注入更鲜活的、有力量的这样的东西,是吧?
卜庆中:对、是这样的。
记者:那您觉得生命应该追求什么?
卜庆中:我感觉人需要提升的就是一种精神境界,生命需要精神来支撑,精神境界提高了,生命才有意义。
记者:我觉得正是因为有了书法,他让您的人生跟别人不一样了,是这样吧?
卜庆中:对,应该是这样的,应该是更丰富多彩了。书法带给我的是精神层面的,精神得到丰富了,人生就丰富了。


 
更多
网站点击统计:111757次
卜庆中书法网 版权所有 联系邮箱:94427707@qq.com
联系电话:13581092920 QQ交流:94427707 邮编:276000
联系地址:山东省临沂市兰山路孔庙 技术支持:齐鲁书画